目录导航:
- 论《汉书》和《史记》写作特点的不同
- 请问《汉书》在中国史学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 史记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
- 什么是正史列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史记》五种体例。
第一、"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
第三、"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
第四、"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
第五、"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事迹,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及循吏、儒林、酷吏、游侠、刺客、名医、日者、龟策、商人的传记。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第一、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凸现人物性格。
第二、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清洁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
第三、重视以细节描写突显人物性格。
第四、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的写作特点:
第一、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
第二、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
第三、 对材料的取舍,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善于剪裁。
第四、 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第五、作者收录了大量的辞赋散文,使文学性加强,然引文太多,有时也影响文气的连贯。
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手法,史传文学都是后世小说,散文的重要源头。
请问《汉书》在中国史学上有何地位和影响《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纪传体,使之成为中国封建史学最主要的编纂形式.其史学思想和学术成就,长期地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史学的发展.《汉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与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东汉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阴阳灾异说多为后世史学所效仿,产生了不良影响。
《汉书》中的历史变易思想也曾对我国封建史学产生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史记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
《史记》经过司马迁外孙杨恽的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冯商所续《史记》七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保存下来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作者讲史记木本藏起来,当时的社会没有焚书事件,在加上群众比较喜欢,所以保存下来了。
1、司马迁把母本藏起来了。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
2、群众基础。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3、汉朝没有搞焚书运动。所以书本得以保存。
4、后来的朝代中几个说得上话的人推崇这本书。 当然《史记》是部好书;但好书不一定能流传下来,尤其是在简帛书写的时代。 《史记》能留下来,与司马迁的外孙有很大的关系~~ 《史记》有不少篇目是通过《汉书》逆向补全的。
是司马迁的女儿和他的外孙杨恽保存了《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知识丰富,读过万卷之书,行走过万里之路,才华横溢,是一位大才之人。
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共同撰写了《史记》,他父亲死后,司马迁继续续写,在这期间,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被处以宫刑,他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他总共抄写了两部,一部有国家典藏,一部交由他女儿保管。女儿出嫁后,带到了夫家。过了几十年,最后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拿出来,展示于社会,才使《史记》这部不朽著作流传至今。
什么是正史列传正史是指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代表史书有纪二十四史。其他纪传体体裁的史书也可称为正史。早期我国史书如《春秋》等都为编年体史书,后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增补了本纪、世家、列传、志、表,班固编写《汉书》沿用此体例,但删去世家。
清朝乾隆年间编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隋书·经籍志二》:“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 清冯桂芬《明纪序》:“史家分纪传、编年二体,而纪传为正史。”
主要有:《史记》作者是西汉司马迁。《汉书》作者是东汉班固。《后汉书》作者是南朝宋范晔。《三国志》作者是西晋·陈寿。《晋书》作者是唐朝房玄龄。《宋书》作者是南梁沈约。《南齐书》作者是南梁萧子显。《梁书》作者是唐朝姚思廉。《陈书》作者是唐朝姚思廉等书。
正史是指《史记》、《汉书》等记传史书。以帝王传记为纲领并且由宫廷史官记录的有别于民间野史的中国史书。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位。《明史·艺文志》又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的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见二十四史),并确定凡不经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迎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简而言之,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